2013年9月21日星期六

阿波罗网: 中国电影海外卖:价值取向不行 奥巴马来也白搭(图)

阿波罗网
 
Manage your social media

Best social media tool for image publishing to Facebook and Twitter. Look amazing and delight your followers. Get 40% off when you sign up today.
From our sponsors
中国电影海外卖:价值取向不行 奥巴马来也白搭(图)
Sep 21st 2013, 10:03


  章子怡在美国宣传《一代宗师》。该片在北美首周票房,位居全美历年外语片首周票房第十位,成绩斐然,但对好莱坞市场来说,只是"甜点",绝不可能成为"正餐"。(东方IC/图)
  我们走出去,不是跟好莱坞抗衡,美国电影的世界市场份额是不可撼动的默认值,我们只能在好莱坞剩下的不到10%的市场份额中跟世界电影竞争。
  中国是熟人社会,喜欢从人情的角度,而不是从人性的角度来讲故事,但人情不是普适的。
  ——周铁东

  周铁东是中国电影海外推广公司总经理,他最近看了两部国产电影,一部是《一夜惊喜》,一部是《被偷走的那五年》,"都没有海外的卖相"。
  "《一夜惊喜》是复制好莱坞的浪漫喜剧,只能在中国流行;《被偷走的那五年》是关于记忆消失的,这种故事模型人家多极了。"周铁东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海推公司"是由广电总局设立,负责中国电影海外推广的惟一官方机构。周铁东从事电影进出口近三十年,在美国工作了十年,属于为中国电影"走出去"开疆拓土最早的那批人。
  2012年,中国电影总票房超过170亿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同一年,中国电影在海外的销售收入仅为10.63亿元人民币。《泰囧》国内票房超过12亿,到北美,黄金档时间,有一家影院只坐了15个人,最终票房5.7万美元。在泰国,票房不到4万美元。
  "国内市场是无限的,海外市场容量绝对有限,中国电影绝不可能成为世界观众的娱乐主食,充其量只是一道甜点。甜点的供应量都是有限。"周铁东从不认为中国电影能在海外和好莱坞抗衡。
  2013年8月30日,王家卫电影《一代宗师》在美国上映。美国人为什么要看一部华语电影?这至少是发行公司要使劲操心的问题。
  2002年米拉麦克斯发行张艺谋的《英雄》至今还被认为是海外推广的成功案例,海报的中心是李连杰——北美观众熟知的武打明星;宣传语"一个人挑战一个帝国",突出个体反对极权的"普适价值"。韦恩斯坦公司为《一代宗师》能够说服北美观众,使出浑身解数,北美海报上关键词是"功夫往事"——《美国往事》是人尽皆知的经典;"根据李小龙师傅的真实故事改编"——李小龙是美国人最熟知的中国人之一;再醒目地打出"马丁·斯科塞斯力荐"。
  最终《一代宗师》在美国首周末票房245万美元,位居全美历年外语片首周末票房第十名。2012年北美上映的21部华语影片,票房加起来也就比这个数字多一点。
  但与同周所有北美首映的影片相比,《一代宗师》只排16位。排第一的美国影片《白宫管家》,首周票房是《一代宗师》的十倍。
  2013年,周铁东的电影杂论集《号脉电影》出版,讲中国电影海外推广的道理。在他看来,中国电影走不出去,首先输在不会讲"人类故事"。"《哈姆雷特》拍成《狮子王》风靡全球,我们拍成了《夜宴》,在海外血本无归,为什么?就是一个价值取向的问题"。
  中国讲人情,人家讲人性
  电影分本土电影和全球电影,好莱坞花大价钱打造的都是全球电影。在Box office mojo网站上,非英语影片在美国主流市场的票房排名,十多年来几乎没有发生变化。第一是《卧虎藏龙》,1.28亿美元,第二名是意大利的《美丽人生》,第三名是《英雄》,之后是《霍元甲》。前十名里有四部中国电影,都是武侠或功夫类型。

  南方周末:《失恋33天》、《致青春》、《小时代》……这些最近在中国大红的电影,你认为在海外有没有卖相?
  周铁东:不可能。中国的故事人家只当是一个古老王国发生的古老故事,现实题材影片,你的文化、故事逻辑、生存状态跟我没有相关性。你不是从人性的角度来讲故事,是从人情的角度讲故事,你的人情不是普适的。中国是熟人社会。为什么第五代导演的那些故事能够走出国门呢?因为他们讲的是人性故事。《黑炮事件》、《盗马贼》、《黄土地》、《红高粱》、《活着》,包括《老井》、《孩子王》,都是讲的人性故事。
  像《小时代》这样的青少年电影,不单单是海外没有卖相,在中国也只是在他的粉丝群体内才会有卖相,这叫定制产品。《泰囧》我女儿看了三遍,说太好笑了,我看了,除了仙人掌扎大腿的地方我乐了一下,其他地方我一点都没乐,没办法,价值观不一样。
  电影分本土电影和全球电影,好莱坞花大价钱打造的都是全球电影。美国每年七百多部影片,真正在全球风靡的也就几十部,其他影片也是本土的——黑人的电影白人就不看,青少年电影成年人就不看。《小时代》在美国发行,票房都没有过万。
  南方周末:《中国合伙人》呢?有评论认为陈可辛拍出了"好莱坞味道"。
  周铁东:那简直就是一个民族主义的图解。严格来说它是"新东方"的宣传片,面向"新东方"几代粉丝打造的一个产品,就跟《小时代》一样,不能在电影的层面上去探讨。《小时代》是郭敬明的一本畅销书,拿两个电影来回馈支持他的七千多万粉丝,来一个狂欢party。
  《中国合伙人》迎合了中国人的反美情绪,把美国人完全妖魔化了,最后就是赤裸裸地向帝国主义进军。
  任何成功学、任何励志都是骗人的,任何人的成功路都是独一的,不可能复制的,要能复制的话,还需要励志吗?好莱坞没有励志片那么一个概念,谁都不可能去帮别人励志,大家都是有独立思想的人。好莱坞有成功故事,有成长故事,或者叫成熟故事。
  南方周末:《北京遇上西雅图》以美国为背景、作包装,会不会为它赢得北美观众?
  周铁东:你拿到西雅图去放,看看人家会不会看。它讲的不是人类的普遍故事,讲的是中国故事。故事逻辑人家是不可能理解的:生个孩子还得偷鸡摸狗地跑到外国去生。影片里非法经营的月子中心,却成了孕妇必需的东西。一个故事的依托和逻辑框架,在人家的价值观里不成立。贾樟柯的《天注定》之所以得到戛纳电影节青睐,就是把一些看似不可能的人类邪恶客观地展示了,西方当做一种猎奇。
  南方周末:总有一些中国故事在海外有市场吧?
  周铁东:世界电影的主流是科技奇观,大动作,特效,但是科技奇观给人感觉大都是头脑简单,动胳膊动腿的。还有一股潮流是追求人文奇观、东方猎奇,中国就是首选,因为中国的文化是最深厚的。之前被猎奇最多的是日本,像黑泽明的电影,然后就是印度。中国作为猎奇最多的是武侠,这是我们的优势。
  南方周末:武侠在国外已经被消费了这么多年,还有卖相吗?
  周铁东:基本不行了,回报递减。从《西游降魔》和《十二生肖》就能看得出来。想当年成龙是风靡全球的,但是现在故事老了,人也老了,你老是在重复同样的故事。我们要做的是如何把我们的人文内涵转化成奇观。
  "价值取向不行,奥巴马来也白搭"
  对于海外来说,希特勒屠杀犹太人的内容、二战题材的"主旋律"影片,似乎永远卖座叫好,好莱坞胜在讲述人类的故事。《一九四二》在北京国际电影节的一场放映,只有一位观众,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主席罗赛克,他是为电影节选片而来,在现场待了20分钟后就出来了,他说,"我出来以后就没观众了,我是惟一的观众。"

  南方周末:你说好莱坞讲人类的故事,怎么定义"人类故事"?我们的电影在这方面缺什么?
  周铁东:比如好莱坞的战争片,像《乱世佳人》、《战马》,往往都有反战的灵魂;而我们的战争片大多是在讴歌战争,惟一就是《南京!南京!》有点反思的内容。《金陵十三钗》没有明确的价值取向,反而还在把玩人类的悲剧,甚至是狎玩,在消费国殇,在消费国耻,这对人类、对生命是一种亵渎。张艺谋为了吸引海外观众,用了奥斯卡影帝克里斯蒂安·贝尔,在美国照样没有人买账。故事内核、价值取向不行,你让奥巴马来也白搭。
  《一九四二》把一个属于人类的故事讲小了,本来是一个宏大叙事的东西,但影片里的价值取向、格局特别小——爸,你把我给卖了吧,卖了有个饱饭吃。这本身是一个人类很悲切的东西,但影片下一个镜头就是在大户人家家里陪老爷睡觉,给老爷捶背、洗脚。
  奥利弗·斯通拍的《世贸大楼》,简简单单讲两个英雄埋在废墟里的故事。"9·11"是那么难讲的故事,但斯通讲的是人性,这就使他们不仅仅是美国的英雄,而是人类的英雄。我们一讲都是中国英雄,英雄模范片谁看?
  南方周末:你说过:"我们确实有好故事,但是没有把好故事讲得具有全球吸引力。"这怎么理解?
  周铁东:典型例子就是《功夫熊猫》、《花木兰》。《功夫熊猫》严格说起来打的就是文化牌,它用好莱坞故事的瓶子装了中国故事的酒。面条、饺子、武功秘笈,包括四合院,全是中国文化的内容。为什么中国元素在好莱坞影片里不但没有文化折扣,反而成了文化卖点?我们必须要反思人家的故事手法、故事策略和话语方式,最最重要的就是用了普适价值来包装。
  我们传统文化里的"花木兰"是忠和孝。忠,不是爱国,是忠君,就是讴歌独裁,讴歌皇权,这是反普适价值的;孝,是夫权、父权社会里的一种美德,跟现代价值观格格不入。好莱坞《花木兰》传达的则是自我实现、男女平等、女权主义。
  《末代皇帝》人家是从大文化的视野拍,从人类故事的视野拍,我们的宫廷戏,包括《甄嬛传》,都是什么样的价值?黑价值、负智慧、负能量,怎么可能传扬出去?
  哈姆雷特的悲剧故事,好莱坞拍成《狮子王》,风靡全球;中国拍成《夜宴》,在海外却血本无归。道理是一样的,我们不自觉地就把自己的价值观融合到里面去了。
  南方周末:要怎么学会讲"人类故事"?
  周铁东:我们不会讲故事,只能先让人家来讲好。好莱坞制片人汤姆·德桑托2012年来中国,计划开发《封神榜》三部曲,斥资10个亿,到现在还在开发。梦工场将和中影合拍《藏地密码》,还有吕克·贝松加盟《狼图腾》。选择合拍,拍出来就会是全球化的电影产品,而不仅仅是个中国故事。
  从电影商业的角度,就跟买基金一样的。这个基金你买了,你别管基金是谁主导的,能让你赚钱就行。想当年胡锦涛总书记都承认西强我弱,我们就是弱势文化,所以我们必须要借船出海。
  "能驱动海外的导演,中国大陆一个都没有"
  对中国电影而言,海外市场主要可以分为三大板块:亚太、北美和欧洲。在周铁东看来,北美市场其实是最不可能的市场。好莱坞影片永远占北美市场97%以上,进口影片最多占3%,而且多在小众的艺术院线。那3%里面也有四分之三是英国电影。

  南方周末:一些中国电影的版权,美国号称要买去重拍。重拍对中国电影来说有什么好处?
  周铁东:除了《无间道》以外,还没有一个真正被重拍的,包括《让子弹飞》。中国的故事还没有形成重拍的市场,你的故事、导演、演员在我这个市场没有卖点,只不过你的故事结构、故事创意本身我认为好,我把你的故事结构买了,再进行全球化。
  南方周末:为什么号称要重拍的这些电影,最后没有了下文?
  周铁东:美国编剧协会每年登记在册的剧本三十多万个,非编剧协会的剧本每年有一百二十多万个。每年投拍的只有六七百部影片,每年好莱坞浪费在项目开发上的资金至少在十亿美金以上。一般的做法是,我选定你的故事了,跟你签一个协议,用五万美元定金锁定你五年的版权。五年以后,如果故事没有拍成电影,故事版权、改编权重新回到你手上。不一定都能投拍。
  南方周末:一部国产片从海推走到美国的银幕,中间经过了哪些步骤?
  周铁东:现在我们有一个误区:北美市场是最重要的市场。但对谁来说,北美市场都是不可能的市场。美国自己的片子永远占97%以上,剩下3%的进口影片,更多是在小众艺术院线,这3%里还有四分之三是英国电影。非英语片在美国主流市场可以忽略不计。如果我们要把电影走出去,目标瞄准在美国市场,绝对是事倍功半。
  南方周末:张艺谋、陈凯歌、姜文、冯小刚这些导演在海外有没有号召力?
  周铁东:明星驱动是好莱坞大片最主要的驱动机制,再一个就是导演驱动。能够驱动的导演就几个,斯皮尔伯格、詹姆斯·卡梅隆、马丁·斯科塞斯、乔治·卢卡斯。更多是故事驱动。把所有的驱动加上去才是顶级大片。像《泰坦尼克号》、《阿凡达》是导演驱动、故事驱动,加上奇观驱动。像《后天》、《龙卷风》,主要是奇观驱动和故事驱动。
  能够驱动海外市场的导演,中国大陆可以说一个都没有。华人唯有李安能够驱动海外,吴宇森曾经能够,后来《赤壁》让他式微了。张艺谋和陈凯歌曾是属于艺术院线的专宠。张艺谋有过一次成功,就是《英雄》,然后拍《满城尽带黄金甲》把自个儿牌子砸了。姜文曾经在欧洲有一定的感召力,但《让子弹飞》在美国票房六万多美金,也不行。
  南方周末:一个以泰国为包装的故事在泰国能构成吸引力吗?
  周铁东:华纳兄弟的《宿醉2》就是在泰国拍的,在泰国票房也不行。好莱坞已经来过了,你是模仿人家的。《钢铁侠3》为了讨好中国观众专门加了5分钟的"中国特供版"剧情,中国人不照样骂得一塌煳涂吗?成龙演的《功夫梦》是好莱坞在中国拍的,在中国的票房是最差的。
  南方周末:霍建起的《那山·那人·那狗》在日本卖得很好,原因是什么?
  周铁东:它踩到了当时日本社会的某一根神经。计划经济时代,有一部台湾影片创下了当时国内最高票房,《妈妈再爱我一次》,就是踩着了中国社会的那一根神经。《那山·那人·那狗》正赶上了日本社会呼唤亲情的时候。日本的观众主体是师奶,白天九十点钟没事了,就到电影院看电影去。一看之后,眼泪掉一地,回来一说,口碑巨好。
  南方周末:影片主创后来很后悔把版权卖断,钱都被日本人赚了。
  周铁东:你一点都不要后悔。严格说,这是日本方面发行的成功。值得后悔的是霍建起在日本建立起来的知名度。当年如果有人包装霍建起,一部接着一部,建立一种商业模式就对了,但是霍建起没有出来,要后悔应该是这个。
  南方周末:《赤壁》在美国卖得不好,在日本却取得了成功。
  周铁东:这是跟日本合拍的影片,日本人当成日本片,我们也把它当成国产片。《赤壁》在美国是同一个团队在做,美国没有成功,但是日本成功了,证明了文化的力量还是挺强。这是文化同源同质,没有文化折扣。三国的题材在日本更风靡,三国游戏都是日本人开发的,更有市场基础、文化基础。中国很多文化传统的东西,在日、韩,甚至在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保留得都比大陆更完整。
  法国导演让-雅克-阿诺手捧《狼图腾》中文版,虽然他无法看懂中文,但并不妨碍他来执导这部中国题材的电影。中国巨大的电影消费市场,让全球电影人都为之心动
  "先要搞清楚,谁想走出去"
  周铁东喜欢讲西铁城"空投"手表的故事:当年西铁城为了打开澳洲市场,就向澳洲海滩空投西铁城表。一是白送,一是表从飞机上扔下来都摔不坏,质量得有多好!澳洲市场一下就打开了。海推公司的工作有点像开飞机扔手表,但中国电影的问题是没有那么好的手表可扔。"纽约时报广场的大广告牌我们买得起,但买了又有什么用?"

  南方周末:海推公司跟华纳谈了三年,将六十部国产影片推向海外发行,这个计划谈成了吗?
  周铁东:没有。概念、理论、技术上都特别成立,我们每年生产七百多部影片,世界那么多播放平台,绝对有需求。但是我们建立不起来一个商业模式。把我们的电影放到人家的平台上放,方方面面都需要钱。外方需要打上英文字幕,播出格式、素材也都需要调整,整个过程很可能需要投入几十万人民币,这笔钱谁出?
  我们现在跟新西兰、澳大利亚,还有哈萨克斯坦、阿联酋、巴基斯坦、泰国等国的国家电视台都达成了意向,专门给我们开辟一个中国电影频道,专门放映中国电影,但是他们不愿付版权费。土耳其的电视台放映一部电影就只愿意出600美元,或者可以用广告时间进行置换,但广告时间对我们来说没用,中国片方也不愿意。当你的产品不足以变成商品的时候,还想让你的产品走出去,只能白送。
  这里面牵扯了谁想走出去的问题。是官方诉求,还是民间诉求?是政治诉求、文化诉求,还是商业诉求?这个问题始终没有人去正面回答、正面触及。严格说起来,中国电影现在走出去,诉求只有官方;但官方停留在概念阶段,没有对走出去进行一个大的政策安排,资金安排、组织安排、人事安排都没有。
  南方周末:你提到跟美国的数字播放平台签订了三十部影片的分账发行合同,怎么分账?
  周铁东:四六。人家拿六我们拿四,我们提供影片,美国提供网络播放平台,宣传人家做。观众在网络上看一部影片,付费3美金,美国拿1.8,我们拿1.2。问题是一年下来,没几个人点击。
  南方周末:海推公司每年办"北京放映",请来非洲、南美、东欧一些小市场的客人。这些小市场的价值体现在哪里?
  周铁东:从商业上讲意义不大,但文化意义很大。法国政府在电影上的商业收获并不大,花的钱比赚的钱要多,但法国电影风靡全球和美国电影风靡全球的方式不一样。每年,法国电影有九百多部在全世界电视台播放,四百多部电影在全世界上映发行,没赚多少钱,甚至赔本,但是它的文化出去了,这是有意义的。
  南方周末:谈了中国电影这么多问题,如果它还有一些优势的话,你觉得中国电影的优势在哪里?
  周铁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故事资源,以及被电影产业化改革激活的刚性娱乐需求。就连一向号称要永远"立足本土,思及全球"的吕克·贝松先生都不惜远离其巴黎大本营而来到中国拍片。
  尽管万达老板高调指责《钢铁侠3》"不尊重中国市场",但它的中国"特供版"正是为了讨好中国观众才炮制出来的。
  中国有超过十亿的消费者。一头沉睡了几千年的怪兽刚刚被激活,睡眼惺忪,饥不择食。我们要做的是如何调教这头牲口的胃口,并为其准备"如何吃好"的食谱,而不是指责它目前的饥不择食。
  电影是资本的产物,好莱坞一百多年来从未离资本半步。中国现在已成全球资本之最,要传播文化软实力,必须借船出海,跟好莱坞形成双赢。可以通过更多像《藏地密码》这样的合拍项目来破解"好莱坞密码"。电影是可以复制的产品,只要质量上乘,加上精准的广告定位和营销包装,就能让消费者趋之若鹜。好莱坞就是这么干起来的,这是百年大计。
 

阿波罗新闻网 www.aboluowang.com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