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工资、容易进出海外市场等因素使上世纪90年代,中国东南部的雁田工厂区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农业小村变成为一个人口接近15万人的制造业枢纽。这个中国出口大繁荣时期的象征,如今已经变成中国经济增长势头遇阻的信号。
雁田有着优越的地理位置:距离香港仅一个小时路程,并且与深圳经济特区接壤。这为出口的快速增长创造了良好条件。
据华尔街日报17日报导,到1998年,有超过400家外资企业在雁田建立工厂,生产电子产品、玩具和手表用于出口。但如今,雁田的外企数量已降至150家左右。劳动力成本攀升、土地短缺以及西方消费者需求减弱导致一些工厂倒闭;其他工厂则迁至成本更加低廉的地区。大量外来务工人员曾争相来到雁田寻找工作,但目前其数量也萎缩了将近一半。
老旧经济模式失去源动力
数十年来,全球人口大国——中国一直依赖简单直接的经济增长模式,依靠大量廉价劳动力以及大规模的工业和基础设施投资来释放经济能量。
海外投资蜂拥而至,中国俨然成为了世界工厂。当初,低工资令中国的工厂充满活力,同时将海外竞争者逼入困境。但如今,低工资的工人已经难觅踪影。与此同时,对新设备和其他资本的投资也无法像过去那样显著推动增长。
劳动年龄人口数量萎缩
文章分析,人口结构是打破这种平衡的主要因素。2012年,中国的劳动年龄人口数量萎缩,终结了过去三十年改革时期一直延续的上升趋势,主要原因在于独生子女政策使出生率降低。根据联合国的预期,2010-2030年,中国劳动力人口预计将萎缩6,700万,比法国的人口总量还要多。
由于劳动年龄人口减少,工资大幅上升。官方数据显示,劳动力成本升幅已连续三年达两位数,导致一些制造商转投成本更加低廉的孟加拉国和越南等国。
根据中国海关总署的数据,中国出口增速也已经下降,从2003-2007年的年均增长30%降至2013年前八个月的9.2%。
数万亿信贷投资基建维系经济增长
日积月累的问题并没有立即显现出来。很大程度上而言,全球金融危机之后这些问题被掩盖了,当时中国向经济注入了数万亿美元信贷。通过大规模建设铁路、公路以及其他基建系统,这些信贷维系住了中国的经济增速。
近来中国经济已经显现出回弹的新迹象,部份原因是今年早些时候的新宽松政策对工业增加值等关键指标起到了支持作用。
尽管如此,许多人士预计,由于缺乏重大改革,经济增速只不过能勉强维持住当前趋势。另外,与日俱增的负债水平也令困境雪上加霜。
缺乏社会福利户籍制限制内需不足
此外,中国的外来务工人员数量高达2.6亿。根据现行制度,外来务工人员必须回到原户籍才有获得免费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的条件。
30岁的雷彬彬来自湖北,许多人的想法和她一样。雷彬彬只是暂时留在雁田。由于没有当地医疗保险,而且13个月大的儿子到学龄时没有入学保障,雷彬彬夫妇正计划返回家乡。
雁田村长邓满昌说,我们确实需要外来务工人员,但从政策角度看,我们又迫使他们离开。
外来务工人员缺乏保障的现状已经引发了一系列经济连锁反应。为了接受本应由政府覆盖的基本服务,他们中的许多人不得不勒紧腰带来攒钱。中国国内消费仅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36%左右。相比之下,美国的内需占比达到70%。最后的结果就是:中国必须仰仗出口和政府主导的投资才能带动经济增长。
过度依赖出口危害日益凸显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