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11日星期三

阿波罗网: 张曙光想当中科院院士“花钱”打点2300万

阿波罗网
 
2012 Intl Green Construction Code

Sign up for the most comprehensive introductory course available on the web for the 2012 International Green Construction Code (IgCC). Just $29.
From our sponsors
张曙光想当中科院院士"花钱"打点2300万
Sep 11th 2013, 15:20

\

张曙光在庭审中称,他索贿的其中2300万元,是因为参评中科院院士"需要花钱"。据称,张曙光向企业老板伸手要的第一笔钱是为了参评中国工程院院士。他说,自己在评院士中两次失败,后来想到了受贿,用受贿来的钱去打通关系。

作为原铁道部部长刘志军的铁杆心腹、当年的实权人物,张曙光的庭审供词,无意中将早就备受诟病的院士评选制度,再一次推到了舆论的浪尖。昨天,"新华社中国网事"连发4个问号:参评院士也要花钱?需要花什么钱?院士评选背后有没有猫腻?是索贿借口还是真要花钱?

舆论普遍认为,无论张曙光是出于行贿借口,还是出于别的什么动机,都不会因此而减轻张曙光索贿的罪行。对于检方指控的受贿13笔、共获赃款折合人民币4755万余元的犯罪事实,张曙光也已当庭认罪,并对整体犯罪事实不持异议。也正因此,舆论分析,张曙光有意抹黑院士评选的可能性不大。那么,张曙光有没有用索贿的钱打点关系、打点了多少、打点了谁,这些疑惑,能否成为案中案,有待司法机关作出进一步的调查并公开。

一顶院士帽,诱惑了一名官员犯罪,这种荒唐的玩笑,张曙光本人应该都不好意思开。撇开张曙光庭审中牵涉到索贿动机的真实性而言,作为一名要权有权、想钱有钱的前铁道部红人,张曙光觊觎于一顶院士桂冠,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由此也足见院士身份、身价在一些人心目中的诱惑力。为什么这个在同样崇尚科学、崇尚知识的许多国家,只能享受在图书馆优先查阅资料、或者在就职的机构得到一个优先停车泊位的身份,在咱们中国能够把一群知识菁英弄得望穿秋水,把有些官员弄得神魂颠倒?在一波接一波的质疑面前,中国的院士评选制度,应该作出反思。

两次问津院士未成,张曙光后来想到用钱打通关系,这究竟是凭空顿悟,还是吸取教训,其中有着不为公众所知的悬念。这起案件,给了院士评选机构质疑的同时,也给了一次检验或者证明院士评选清白、消除社会疑虑的机会,司法机关应该顺藤摸瓜,还原真相。

院士桂冠,作为中国的"最高学术荣誉",近年来因为"烟草院士"入选、美国"双料院士"落选等舆论关注的热点,在评选制度上饱受诟病。这表明,社会舆论希望这个荣誉能够评得更加公开透明,更加纯粹不染,更加实至名归。这方面,不仅有着成熟的"国际惯例"可供借鉴,国内有些非官方组织的评奖,也有了成功的探索。

昨天在浙江大学揭晓的"心平奖",各自捧回100万元奖金的两位大学教授,既无一官半职的特殊背景,又无旁门左道的所谓拔尖,他们获奖的唯一标准是"教学水平被全校师生所认可"。

"教学水平被全校师生所认可",是一条不需要打点的群众路线,是一个区别于权力评判、圈子评判、并且玩不成猫腻的师生评判标准。虽然与代表国家"最高学术荣誉"的院士评选,两者有着不能完全等同的区别,但对于"实至名归"的评比效果,院士评选的结果,应该也必须更加经得起质疑。毕竟,这顶院士桂冠,附载了太多的公共利益,它已经远远不只是个纯粹的荣誉。也因此,公众对于评选的公平、公正与公开,便有着更多的期待和要求。

张曙光庭审中的供词,未必铁定院士评选背后就有黑幕。但是,顺着张曙光的供词,把这个幕揭开来,让他说清楚究竟打点了谁,无论对这起案件本身,还是对消除甚嚣尘上的院士评选猫腻说,都是一个再好不过的机会了。

阿波罗新闻网 www.aboluowang.com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