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10日星期二

阿波罗网: 王晓渔:血污海和天堂

阿波罗网
 
Microsoft Excel 2010 Training Course

Beginner / Intermediate self-paced online course of Microsoft's spreadsheet application. Enroll for just $99.
From our sponsors
王晓渔:血污海和天堂
Sep 10th 2013, 04:34

1925年,徐志摩到莫斯科三天后感慨:"假如有一天莫斯科的规矩行到了我们北京,那时你就得乖乖的放弃你的宅子,听凭政府分配去住东花厅或是西花厅的那一间屋子。"他想起陈西滢说过苏俄来了会怎样:"你们新文学家应得格外当心了。要不然不但没饭吃,竟许有坐牢监的希望。"

"他们相信天堂是有的,可以实现的,但在现世界与那天堂的中间却隔着一座海,一座血污海,人类泅得过这血海,才能登彼岸,他们决定先实现那血海。"

这是1925年徐志摩在莫斯科的感想,写在了给《晨报副刊》的文章里。这一年春天,他乘火车途经苏俄去意大利。火车在西伯利亚驶过,他注意到人们神情阴沉,似乎不知道"什么是自然的喜悦的笑容"。到了莫斯科,他去拜访托尔斯泰的女儿,得知托尔斯泰、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书已经不太能见到了,健在的重要文学家几乎都离开了苏俄。

徐志摩去瞻仰列宁的"金刚不坏之身",进门就看到一个地球模型:"从北极到南极,从东极到西极(姑且这么说),一体是血色,旁边一把血染的镰刀,一个血染的锤子。"这时,他明白了罗素为什么批评苏俄。

1920年,亲苏的罗素在访苏之后转而批评布尔什维克:其一,为了实现理想,"人类需付之代价过巨";其二,即使付出巨大代价,理想能否像宣称的那样一蹴而就,依然需要存疑。徐志摩对罗素的变化有些不以为然,称为"入红境者,红心红德之罗素;反(应通'返'——引者注)白邦者,白心白德之罗素也"(《罗素游俄记书后》)。

在莫斯科待了短短三天后,徐志摩却理解了罗素。他甚至这样想象未来:"假如有一天莫斯科的规矩行到了我们北京,那时你就得乖乖的放弃你的宅子,听凭政府分配去住东花厅或是西花厅的那一间屋子⋯⋯"他还想起曾和陈西滢讨论过苏俄来了会怎么样,陈西滢说:"你们新文学家应得格外当心了。要不然不但没饭吃,竟许有坐牢监的希望⋯⋯"

那时胡适不同意徐志摩的看法。1926年,胡适途经苏俄去英国,他的行程和徐志摩很相似,也是在莫斯科逗留三天,但观感和徐志摩很不相同。胡适在给朋友的信中表示,"苏俄在此做一个空前的伟大政治新试验;他们有理想,有计划,有绝对的信心。"虽然他也认为苏俄是"狄克推多"(独裁),但又认为这是通往"社会主义的民治制度"的过渡阶段。

1933年丁文江从欧洲返回中国,途经苏俄。与罗素相反的是,在访苏之前,丁文江曾经批评苏俄的残酷,访苏之后他却转而认同苏俄。在随后的"民主与独裁"论战中,丁文江主张"新式的独裁",这时胡适成了他的论敌。

等到上世纪40年代,更多的知识分子倾心于苏俄的魔力时,胡适撰写了《两种根本不同的政党》,严格区别英、美、西欧式的政党和苏俄、意、德诸国的政党。

进入近代以来,中国先是坚持天朝上国的定位,拒绝向"蛮夷"学习,屡战屡败之后,开始放下身段,师"夷"长技。晚清"以日为师",民初"揖美追欧",到了20年代,"以俄为师"成为主旋律。

1918年,苏俄发布宣言,放弃其在华一切利益,这是中国知识界开始亲近苏俄的重要契机,也是我们熟知的一段历史。但需要指出的是,苏俄没有兑现自己的承诺,而是在外蒙古和中东铁路问题上对中国利益造成巨大的伤害。同时,把"反帝"话语引入中国,苏联代表国际主义,其他各国被称为帝国主义。

1925年,访欧归来的徐志摩主持《晨报副刊》。当时陈启修发表文章《帝国主义有白色和赤色之别吗?》,认为苏俄不是帝国主义。徐志摩主持的版面发表了张奚若的反驳文章,随后展开"苏俄仇友问题"的讨论。思想问题的讨论,如果仅限于纸面,再激烈也无妨,但当时的左翼力量却火烧《晨报》馆,这种行为恰恰从反面证明了徐志摩的观点,在现世界和那天堂之间隔着血污海。

徐志摩的这段话,今天听来并不新奇,因为此后诸多"反乌托邦"的小说和实践,反复验证了"通往地狱之路是由美好的愿望铺成的"。哈耶克曾经引用过荷尔德林的话:"总是使一个国家变成人间地狱的东西,恰恰是人们试图将其变成天堂。"徐志摩未必读过这段话,或许,他读过波德莱尔的《人造天堂》:"那些追寻天堂的人所得到的是地狱,他们正在成功地准备着这个地狱、挖掘着这个地狱;这种成功,如果他们预见到的话,可能会吓坏他们的。"

在20世纪中国,对于正在发生的历史具有精细洞察力的,恰恰是今天被视为"小清新"教父教母的作家,一位是徐志摩,一位是张爱玲。徐志摩不必多说,张爱玲的小说对于未来有着准确的预判,远非"小清新"所能概括。■

作者为同济大学文化批评研究所副教授

阿波罗新闻网 www.aboluowang.com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